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人保健象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象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过去中医所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自然变化有何联系?
世间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年四季生长发育都有他共同的特点,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一样,都有他相通的东西,中医所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人体生命一年四季的变化特点,也是人体养生的指导思想,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吃羊肉进补,这看似矛盾的东西一样有他共性的东西,讲的就是内藏与外发的东西,及体内冷热变化,中医理论是华夏民族千年经验归结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摸索纠错得出的文化结晶,就如汉字一样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也是辩证的,当人在生病的时候该吃什么就得吃,这时候姜就是温里散寒的良药,如果再遵循冬季特别是晚上吃姜无异于吃砒霜这些教条思想,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人不能墨守成规、顽固不化而教条主义!好,不多说了,有不对的地方望指正!
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这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的理论,结合人体生理特点,得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结论,也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四季养生原则,指入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人与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相通相应,是人体生命发生、存在的必需条件。
《黄帝内经》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归五行,
春生:肝属木,木曰曲直,主疏泄,生筋,开窍于目;青色通于肝,与春相应,应当保护阳气,调摄精神,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长:心属火,火曰炎上,主血脉,生血,开窍于舌;赤色通于心,与夏相应,保护阳气,防止耗散太过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收:肺属金,金曰从革,主肃降,生皮毛,开窍于鼻;白色通于肺,与秋相应,应保肺滋阴、益胃生津,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藏:肾属水,水曰润下,主纳气,生髓,开窍于耳,黑色通于肾,与冬相应,应精神内敛,顾护精气,滋阴温阳。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另有长夏:脾属土,土爰稼穑,主运输和消化,生肉,开窍于口;***通于脾,与长夏相应。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生成阴阳二气以成天地,阳气(清气)上升为天,阴气(浊气)下降为地,阴阳二气相交则生成元气以应春、夏、秋、冬。自然界中,春天万物初生,夏季万物成长,秋天万物收成,冬季万物闭藏。万物生长靠太阳,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太阳光的温洵以弥补阳气。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的精髓就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的元气,“人争一口气”这句话充分的揭示了这一真理。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所以人自身潜藏的阳气受季节的感召而生发回归自然,为避免阳气生发太过,所以有“春捂”之说,意思是春天减衣服不要减得太快;夏天阳光明媚天气较为炎热,所以应多进行户外运动,春天与夏天都是阳气充分的季节,因此利于人们春夏养阳;秋天阳气开始回归人体,为方便阳气的逐渐回归所以加衣服时应根据季节的变化逐渐增加,不要一下增加得太早(秋冻);冬天则阳气完全回归人体潜藏下来,此时天地寒冷阴气居于主导地位,所以“秋冬养阴”。自此,人体如同自然一样完成了一年春、夏、秋、冬的自然循环。
人身凛阴阳之气而生,经过少年(春生)、青年(夏长)、中年(秋收)、老年(冬藏)四季,最后将元气回归于自然,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实为至理名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象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象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3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