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夫妻保健品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夫妻保健品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和林黛玉吃的药有什么差别?
薛宝钗吃的是珍贵的冷香丸,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营养药,为了自己保养又香又美,可再保养也是肉眼凡胎,而林黛玉虽然吃的是中老年人的药方,因为林黛玉确实有病没有虚假,没有矫揉造作,不管吃什么难吃的药,而林黛是傲骨仙胎,薛宝钗是比不了的。
《红楼梦》爱好者来答题了~
读过《红楼梦》,大家常会把薛宝钗和林黛玉相对比,这个问题竟然把两个人吃的药相对比,哈哈哈,有点意思。
首先来看看两个人为什么吃药。当然是因为有病。
看到没,薛宝钗先天身体是很强壮的,只是身体里先天有一股热毒。热毒需要吃“冷香丸”,以冷驱热,就是这个原理。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在中医上四种花确实可以清宣华盖,疏肝清热,理气化痰,对薛宝钗来说很对症~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老年人更容易得虚症,需要吃一些人参燕窝等补药,所以林黛玉吃的药和老年人很像。
所以两个人得的病不一样,吃的药也不一样~
恰好说明了中医的特性——因人施医。而不是凡是进了医院看病的,都是一律要做CT、超声波、磁共振的,和挂吊瓶的。同样一个方子,男女有别、老幼有别、四季有别、冷热有别的。中医开出的药方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辩证施医。药方子讲究君臣佐使。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属于不同的寒虚症,药方子自然会不同的!
《红楼梦》中所有描写都是为主题服务,都是为人物服务。宝钗和黛玉病情不同,吃的药不同也是如此。
宝钗特点是一个“冷”,薛一一雪,雪一一白、冷,册词一一金钗雪里埋,曲文一一山中高士晶莹雪,花签一一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冷是冷静,冷寞。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典范,但是她天然本性不是这样的,从封建礼教来说就是有“热毒”,必需吃冷香丸(象征封建礼教束缚)。虽然药难配,但她符合封建礼教,都让她配齐了。还是有药可医的。
黛玉就不一样了,她不顺从封建礼教(要自由恋爱、结婚,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的病就是无药可救!必须终生流泪。吃点人参养荣丸就是对付对付。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先天疾病,一个弱症,需要服用热性滋补的人参养荣丸;一个热症,需要服用清火降压的“冷香丸”。严格来说,林黛玉吃的是价格昂贵的滋补圣品,薛宝钗服用的就是一个花蕊水蜜丸。“冷香丸”除了巧合难配,价值上比不了人参养荣丸。那么,同为先天疾病,二人的药区别是什么?这得从钗黛合一说起。
【一】先天疾病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身体都有毛病。林黛玉的是实症,最后真正要了林黛玉的命。薛宝钗的病更像虚症,除了前期提了两句“冷香丸”,此后再没有提起。说是***病都不过分。
根据钗黛二人身体以及钗黛合一的说法,二人就仿佛双胞胎一般,薛宝钗是姐姐抢了妹妹林黛玉的营养,造成自己营养过剩,身强体壮。她的病,只是爱上火。年纪越大,体力越弱,渐渐就好了。林黛玉却因为营养缺失,造成身体一直亏虚,哪怕不断进补,也调理不好身体。最终香消玉殒。严格来说,“冷香丸”也好,“人参养荣丸”也好,都治不了二人的病,更多是一种背后的隐喻。
【二】冷香丸
冷香丸除了巧都不出奇,就是个水蜜丸。唯独最后的“黄柏煎汤”才有意思。合起来正是人生甘苦。薛家死赖在贾家不走。薛宝钗黄花大姑娘在家人家等着盼着嫁贾宝玉,贾家明里暗里撵人也不是一次。可薛家只有贾宝玉一条路可走,不敢轻易搬出贾家。要说不上火怎么可能。
“冷香丸”有效没效不重要,重要的是“黄柏煎汤”很去火。冷香丸的甜,黄柏水的苦,薛宝钗的无奈和悲剧就在这碗又甜又苦的药中。而她有没有病都不重要,皆因她是心病,不是真有病!
【三】无用的药
宝钗健康吃药是体味人生,黛玉身有“不足之症”却是实在病根。可惜人参养荣丸根本不治她的病。脂砚斋对此的说法是【甲戌侧批:人生自当自养荣卫】那么事实真是如此么?也未必。
人参养荣丸与冷香丸不同,冷香丸是薛宝钗要从荣国府拿走或者交换东西,嫁给贾宝玉,主要想获得荣国府对薛家的无偿支持。人参养荣丸却是林黛玉单方面的付出,滋养了荣国府。根据种种线索,林黛玉最后为了酬谢贾家抚养恩情,被赐婚远嫁(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君笺雅侃红楼翻看前文),算是牺牲自己滋养荣国府。至于很多人说的林黛玉庞大家产被贾家贪墨,从林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林如海死前没有任何交代看,林黛玉也不会有多少遗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夫妻保健品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夫妻保健品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4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