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阿胶保健食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阿胶保健食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阿阿胶保健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
25
$东阿阿胶(SZ000423)$ 公司主要产品为阿胶块、复方阿胶浆和阿胶糕。是行业绝对龙头,产品质量、品牌力、市占率均处于行业首位。
东阿保健品有限公司产品?
山东东阿阿胶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月1日,为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保健食品、食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阿胶系列产品的专业企业。
公司现有员工250余人,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400万元。生产口服液、胶囊剂、蜜饯类及颗粒剂四大系列20余个品种,70多种规格的产品。主要产品有:桃花姬阿胶糕、阿胶玉枣、阿胶水晶枣、阿胶金丝枣、阿胶口服液、阿胶神口服液、葆苓阿胶浆、阿胶元浆、阿胶枣汁、阿胶软胶囊、阿胶养颜软胶囊、阿胶蜂蜜、营养蜂蜜、阿胶膏、阿胶冲剂(颗粒)及多种组装礼盒等。
阿胶有什么功效?
目前市场上的阿胶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用纯驴皮熬制的阿胶,此为上品(少觅);二是用驴皮50%、牛皮50%熬制的阿胶,此为中品;三是用牛头皮、牛脚皮(因整张好牛皮要制皮革)熬制的阿胶,为下品;四是用杂皮、旧皮革熬制的阿胶,为伪劣品,
地道真品阿胶原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用驴皮。
二,用东阿地下水。
如果用驴皮为原料,不用东阿地下水熬制的阿胶,亦是真品。但原料中掺入.牛头皮、牛脚皮,不管是掺入30%还是50%,都不符合药典标准,不能配入补方之中。
至于如何识别阿胶的真伪,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阿胶理化鉴别法之外,还可用老药工的经验鉴别法:
①取胶块对光照射,可见琥珀样透明状,质坚而脆,击之易碎,碎粒面见玻璃样光泽者为真,反之则伪。
②闻气:气微,味微甜,无腥臭味者为真,反之则伪。
③“水”鉴法:取胶块打碎,入水加温待溶肆见水液呈淡黄棕色,水液纯净,无沉淀物,无腥臭气味者为真,反之则伪。
④“火”鉴法:取胶粒1- 2g,放入坩埚内烧灼,见开裂、膨胀熔化生烟硫无焦臭气味,残渣质碎不粘结于坩埚,无砂粒感者为真,反之则伪。
阿胶什么功效
中医学认为,阿胶性味甘、平,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效。阿胶含有多种蛋白质、氨基酸、钙等,能改善血钙平衡,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阿胶善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各种病症,并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能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延缓衰老。尤其是东阿阿胶,历史悠久,质量优良,颇受青睐。
服用阿胶会怎样
人们喜用阿胶来滋补五脏、调养身体,但有些人在服用阿胶之后,会火气亢盛,鼻腔、口唇等处会发生许多热疮,或眼睛干燥、发红、眼屎增多,甚至出现喉咙干痛及大便秘结或大便带血等症状。
吃阿胶“上火”。
通常情况下,阿胶本身并不引起上火。但是阿胶在制作及食用的过程中,往往加入较多的糖,及其他一些辅助药物,所以会上火。人们炖服阿胶,为了增进药效和吸收,多用黄酒来浸制,这种做法也助长了火气。阿胶中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吸收阿胶的营养成分要消耗一定的维生素,这也是上火的原因之一。
另外, 新制成的阿胶总带有一些“火毒”。因而进服新鲜阿胶会使人产生火气及各种肿毒症。鉴于此,按中医药理,刚制成的阿胶不宜服用。须将其置于阴干处放置三年以上(另有说法,新阿胶放置5年以上,其温性减半,lO年以上才变为平性),直至火毒自行消尽后,方可进服,此种阿胶称陈阿胶。
中医强调用的陈阿胶是平性的(不温不凉),大多数人可以长期服用而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今市面上的阿胶大多是一两年内甚至是当年生产的,所以是温性甚至是热性的。 如在服用期间出现手足心热、心烦等症状等,则可能该是因为体质阴虚。可以用乌豆60克煎汤,然后和炖好的阿胶互冲服。
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之功。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阿胶补血作用较佳,为治血虚的要药,常搭配当归、党参、黄芪等。
2、用于虚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阿胶善于止血,可用于一切失血之症,如咯血、便血、崩漏等。对于失血所致的血虚证候,服用阿胶既能止血,又能补血,有标本兼顾之效。用于止血,常搭配生地黄、蒲黄、藕节等。
3、用于热病伤阴,虚烦不眠等症。阿胶能滋阴润燥,对于阴虚火旺、虚烦不眠,常搭配白芍、黄连等。
4、阿胶还可用于阴虚咳嗽、咯血,常搭配麦冬、沙参等,有养阴润肺止血的功效。
5、阿胶的常规用量为每日6-9g,单用阿胶,应烊化后兑入药汁内服。
此外,服用阿胶期间忌食油腻食物,对于内有瘀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有表症者,也不宜应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阿胶保健食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阿胶保健食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1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