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豆类保健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豆类保健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益生菌哪个牌子好?哪个可以给经常便秘的宝宝吃?
我们家孩子四个月了,有过一段攒肚子的时间,长达7天,后来还是用棉签蘸香油开出来的,有一次用了开色露,大概在一个多月的时候,这个益生菌我从来不觉得管用,用过儿童医院开的那个,小宝宝肠胃发育还没有那么健全
1、母乳的话,妈妈多吃水果吧,现在是西瓜的季节,多吃点西瓜,小孩会吸收的,我在三月份吃了菠萝,好管用,妈妈少吃肉,多吃素食。
便秘不可以吃益生菌,真正有临床实验数据支持的益生菌的功效只有两种:
2、使用抗生素之后的腹泻。
而且必须是药监字的益生菌,不是保健品级的,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
如果便秘正确的做法是:
1、多饮温水;
2、纤维素食物(叶子类蔬菜,地瓜等,香蕉不行,其中的鞣酸有收敛作用加重便秘);
3、顺时针轻揉肚子;
4、不严重的话乳果糖;
5、很严重去医院开塞露。
一个小姐姐去美容院,被安利口服益生菌清除肠道垃圾,排除毒素,一身轻松......刘医生,您能推荐我一个最好的益生菌牌子吗?
1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益细菌”或“好细菌”,它们生活在体内,可以保护身体免受不友好细菌或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有助于身体健康。
肠道内微生物可能影响多种疾病,所以人们尝试通过操纵有益细菌来控制疾病。
目前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改变肠道菌群:
抗生素,益生元(即促进有益细菌生长和代谢活动的膳食成分),益生菌或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al transplant ,FMT))。
2
益生菌可以自己进入人体,不需要任何额外补充。但养生保健深入人心,大家都想通过服用含有益生菌的药物,来帮助改善健康。
益生菌要怎么说呢,真的是好坏各半,有的吃了说管用,有的说不管用。所以,这真的是不好评判。
但是你说益生菌不吃还不行,尤其是孩子腹泻的时候、吃了抗生素的时候,有些宝宝吃消炎药容易腹泻,这时益生菌就真的不能缺少了。
市面上的益生菌大多都是添加鼠李糖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几种菌群。要看的就是活性和活菌添加量了。活性好,活菌含量多的益生菌效果自然就好。
益生菌是活菌,高温会破坏菌群活性,所以在服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益生菌在服用时,应使用37度左右的水温为宜。
2、最好空腹喝,这样可以避免胃酸过多而影响益生菌的效果。
3、益生菌虽有益于肠道有益菌群的建立,但最好不要长期喝,调理肠胃时,服用益生菌最长不超过4-6个月。
宝宝容易便秘,在日常护理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母乳宝宝的宝妈应注意饮食,忌吃辛辣等易上火的食物,应清淡为主。(母乳宝宝一般不容易便秘,因为母乳有倾泻的功能。宝妈一定要注意饮食。)
2、奶粉喂养的宝宝,每天应少量多次的给宝宝喂点水。奶粉冲泡时不要人为的调整配方量,冲得过浓或是过稀,过浓会增加宝宝肠胃负担,造成便秘或腹泻问题,过稀孩子的营养无法保证。
近两天连续收到三个有关宝宝食用益生菌的问题邀请,特别是两个问题都是寻问那个牌子的好?负责任地说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其一,益生菌作为一种微生物菌体是近些年才被人们逐渐认知,国家对有用益生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且往往存在扩大宣传之嫌疑,同时益生菌产品的微生物来源、生产中怎样确保菌体菌株的活性与安全都是未知的情况下,就连医生等专业人士也很难判断,更别说对益生菌知识缺乏的普通人了。其二,国外进口益生菌产品,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益生菌产品在质量上到是比国内要有保障。但是,我们必须应该知道,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与我们完全不一样,其肠内环境及肠道菌群也不完全一样,出产的益生菌产品对西方人有效,而不可能对我们的宝宝有效。
那么,益生菌做为一种对人类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在维持胃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合成[_a***_]、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调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肠上皮屏障功能,增加抗炎反应并有助于宿主的整体健康等有着良好作用的食品,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识别了吗?那道也不是,有关专家给出的标准建议是:
1,要了解益生菌的正确定义
2,菌群水解产物、非活性细菌及非定殖孢子不能被视为益生菌;
3,对益生菌产品中的菌株有详细了解。
4,在单菌株或多菌株产品中做出正确选择。
5,防止益生菌菌株或产品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
6,选择对胃肠道环境有耐受性的益生菌菌株。
7,选择的益生菌菌株必须能够在肠道中定殖。
8,尽量选择那些可与肠道菌群正面互作的菌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豆类保健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豆类保健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3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