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人被骗买保健用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人被骗买保健用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那些拿着自己养老钱,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老人都是什么心理?谁劝都不听,非买不可?
分折这些人在想什么,一,被卖保健品的人***了,认为保健品对自的健康能有很大作用。二亲人劝不让买,老人会认为是怕花钱,对自己的健康不太关心。三一般买保健品的老人用的是自己的钱,别人劝作用不大。四惜命,有花钱保健康的理念。
人老了总是怕这忧那的患想着心病,而子女们又自顾自的注精于手机与电脑,缺少与老人沟通传递新息。现在骗术抓住老人的心患总以吹牛XX的神器来吸引老人的眼力,故此容易上骗子的当。
人老了,怕病怕死是人之常情,但过分沉溺于保健品只能是人财两空。
老年人好骗,几声“阿姨、爷叔、过房爷”就会使老年人心花怒放,花钱变流水,以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终都舍给了卖“保健品”的骗子。
我老丈人刚退休时也不知那根筋搭错了,有一天花了6000多元买了两只忱头、几双袜子、手套,说是可以防止高血压、糖尿病,专治老人病,讲的神乎其神。我做女婿的客气,不好意思多讲,我老婆不管,开始了唠叨模式,讲这些东西一分不值,还不如“狗皮膏药”,而且,毫不客气的没收了他的存折。也是巧,过了几天老丈人落忱了,头斜了几天,脑子倒清爽了,就不再上当了。
楼主讲,老人拿自己的钱买保健品,上当受骗还不听劝,好像没有了办法,要我说只要关系够好,话讲重点,甚至直接没收他的钱(当然,要留够生活费)都是可以的,当然,做的好多陪陪他,让他有事做,让他感觉“生老病死有依靠”,让他快快乐乐地生活,他的想法和担心就少了,就不会沉溺于虚幻的保健品。
很多“保健品”是骗人的把戏,老人不知,路人皆知,家人应当阻止。
他们吃苦受累半辈子,现在老了。子女也不用他们操心了,所以说,他们怕有病,再加上,推销保健品的人把那保健品说的天花烂坠的,好像是神药,能包治百病,老人就信以为真了,这些老人大多数是瞒着子女们买的,这一切都是推销员工的忽悠的
其实也不是上当受骗,心里就觉得健康了,花钱买暗示。而且那些保健品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只不过价格太高,是成本价的几十倍,甚至是百倍。老人的心理很简单,就是怕死呗。保健品的销售人员非常有亲和力,耐心地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可是儿女因为工作忙也许没有时间陪老人聊天。有些话也不能跟儿女说,至少他们感觉是快乐的,产品和销售人员是贴心的,是处处为他们想的人。当然把产品的功效无限夸大,多活一年就要挣不少退休金,当然就买了。
欺骗老年人买保健品是违法的吗?
应该算,但法律上有诈骗罪的条例,有些正是打着擦边球在欺骗老人,看过有的地方集中邀请老人上课,送鸡蛋等小礼物,利用老人爱沾点小便宜的心思邀请老人,集中上课讲解,目的就是为了老人买东西,大部分吃了没什么作用,就是求得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很多这种保健品都是贴牌生产,吃这些保健品不是没有效果就是效果极为低廉,甚至有些还能吃出问题,他们就是利用老人亲情上的枷锁,面子上的枷锁,一点点把老人的钱都花光,等醒悟过来时已经都买了很多了!所以奉劝老人的孩子们,平时要多跟家里的老人交流沟通,让他们也能分辨分辨!
按道理讲,这其实应该算作***罪。不过目前我国的法律想判定其有罪,还是困难不小,因为他们有各种“合法”的证件和资质为自己辩白,再加上购买者都是属于“自我选择”,人家并没有“强制”,只是引诱你罢了!大家还是要擦亮双眼,多跟老人沟通、让老人明白保健品的危害,远离保健品宣传和销售现场。
芬兰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服用维生素或保健品的人在同样的时间段里可能比不服用这些产品的人死得更早,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美国科学家近期在这方面类似的研究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芬兰某城市中1800名62岁至74岁的居民健康数据。在10年里,221名服用一种维生素或保健品的人中有59人(26.6%)死亡,而未补充这些营养素的1553人中有281人(18.1%)死亡。 东芬兰大学科学家托米-佩卡·图奥迈宁博士说,在综合考虑了可能影响寿命的其他因素后,如年龄、性别和吸烟,研究人员发现、服用维生素或保健品的人在研究期间死亡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50%至70%。 此结果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相一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3.8万名研究开始时年龄在62岁左右的女性中,服用维生素或保健品的人死亡率略高。其实保健≠吃保健品;保健品≠健康。宣传人员把这两项混淆了以后,老人就开始动心了,上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人被骗买保健用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人被骗买保健用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ewwomenhealth.com/post/71045.html